当前位置: 首页 » 气品资讯 » 设备资讯 » 配套市场 » 正文

晋城市沁水特色城镇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0-26  浏览次数:357
核心提示:        科学规划 明确定位 产业支撑 创新管理       &nb
        科学规划 明确定位 产业支撑 创新管理

 

 

        近年来,沁水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坚持把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城镇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明确定位。该县针对辖区地域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村镇点多规模小的实际情况,坚持高起点、宽思路、大手笔规划,确立了以“一城两区”为中心、建制镇为骨架、新农村为基础,工业化带动、一体化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新思路,并把“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县城,打造端氏嘉峰工业区、中村旅游区”作为战略重点,按照生态环境美、产业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承载能力强的发展目标,投资近3000万元,完成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端氏嘉峰特色城镇规划以及乡镇总体规划和建制村规划等。

        二是坚持产业支撑,做强城镇实力。依托丰富的无烟煤和煤层气资源,他们坚持做大做强煤炭、煤层气两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和第三产业,为特色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按照“新能源、新基地、新沁水”的工业化发展理念,稳步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目前端氏、曲堤、岳城等骨干矿井已建成投产;玉溪、郑庄、胡底等大型现代化矿井正在建设,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势头强劲。以建设全国最大的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为抓手,引进了中石油、中联、易高、格瑞克等一批中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在此投资建厂,截至目前,全县煤层气开发企业已达30多家,总投资100多亿元,年抽采量达到14亿立方米,加工转化能力达到8亿立方米,瓦斯发电装机容量16.6万千瓦,全县已有1.7万户、7万余人用上了煤层气。以农业产业化推动特色城镇化,全县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万亩,认证绿色食品商标4个,培育“农字号”龙头企业18家,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286家,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步伐,近年来共搬迁154个自然庄1860户5945人。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古堡文化、红色摇篮、度假休闲”四大旅游工程,建成了4A级景区1处,形成了“历山舜王坪特色生态游”、“明清古建筑人文游”、“沁河休闲度假游”等多条精品线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已建成农产品批发、新型建材、家电、服装等专营市场14个,有效吸纳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助推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是坚持统筹建设,完善城镇功能。近年来,该县立足民生、着眼长远,共投入资金30多亿元,实施城镇建设项目210余项,县城新改建主要街道9条,县城街道由“丁字形”发展为“棋盘型”;新改扩建乡村道路480余条,总里程1326公里,提前一年实现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以新农村建设和“五个全覆盖”为契机,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县城民用煤层气普及率达95%,集中供热普及率达80%,数字电视普及率达60%,城镇功能逐步完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是坚持突出特色,提升城镇品位。充分依托山水特色自然资源,建成了龙港、嘉峰、郑村等一批依山傍水、绿荫环绕的优美城镇;突出“生态”特色,投资3亿多元,大力实施“六大造林绿化”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8.4%,绿化率达到57.3%;突出“宜居”特色,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大打“节能降耗”攻坚战,县城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逐步建立与城镇化相适应的长效机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实行了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驻地企业采取一矿一业、以工补农、企地共建等方式方法,在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民生事业等方面共建共享,形成企地一体化新格局;制订出台了《城镇建设管理办法》、《市容环境管理办法》等制度,实行门前“五包”和“四定”保洁机制,推动城镇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 气品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气品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