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气品资讯 » 故事会 » 企业故事 » 正文

北大先锋:实验室里闯出来的高科技公司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25  来源:北大先锋供稿  浏览次数:758
核心提示:在北京大学首届产学研工作表彰会上,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气体分离净化技术中心被学校授予“ 产学研工作特别贡献奖”,以表彰其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在北京大学首届产学研工作表彰会上,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气体分离净化技术中心被学校授予“ 产学研工作特别贡献奖”,以表彰其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从不足10人的课题组,发展为有近300名员工的高新技术企业,从高效吸附剂的研发和生产,到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成套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气体分离净化技术中心为基础成立的北大先锋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 北大先锋”),如今已成为变压吸附气体分离领域的标杆企业之一。谢有畅教授和他的课题组成员以及北大先锋公司的同事们,用三十余年的实干与坚持,诠释着产学研合作的价值与意义。

     初试产业化之路 从破产边缘走出

      谢有畅认为,北大先锋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案例。“从学校实验室的基础研究说起,北大先锋至今已发展了三十多年,过程既漫长又曲折。”
      上世纪80 年代初,谢有畅在唐有祺院士指导下开展催化剂基础研究,发现了自发单层分散原理。依据这一基础研究成果,谢有畅的课题组在实验室研制出性能优异的高效一氧化碳吸附剂,获得了中美等国发明专利,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单位的重视。在学校和化学院的支持下,谢有畅与年轻教师、研究生及留校毕业生一起成立了专门工业开发小组。现任北大先锋公司董事长张佳平就是当年留校参与此工作的毕业生之一。
产业化初期,吸附剂配方研究、放大生产试验、与美国公司的变压吸附分离一氧化碳合作中试,吸附剂生产车间筹建等工作进展顺利,前景一片光明。然而,突然的变故不期而至。“ 没想到,由于代表我方谈判律师的失误,原计划与我方独家合作的美国公司突然宣布终止合作,这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回想当时的情形,谢有畅很平静,“ 因为在谈判期间怕供不上货,我们已经向学校借了近百万元用于建设生产吸附剂装置。眼看快到手的出口吸附剂没拿到,我们反而背上了近百万元的债。”
     “在90 年代初,100 万可以说是一笔巨款。”张佳平补充说,“3年多的时间里,谢老师背负着近百万元的沉重债务,那段时间经常睡不着觉,压力之大和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遇此挫折,谢有畅从未想过放弃技术产业化的理想,但是产业化的过程中依然是困难重重。性能优异的吸附剂在推广的过程中屡屡碰壁,团队中的几位成员选择离开。张佳平理解公司和同事们当时的处境:“ 因为产业化的前景不明朗,收入比较低,而且当时正是出国热和经商热,我非常理解他们的选择。”
1999 年,北大资源集团与北大科技开发部合资成立了北大先锋公司。随后,公司聘请了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专家加盟公司,逐步组建了营销团队、生产团队和职能团队,技术推广的步伐明显加快,很快开始有了成套装置的订单。但是,由于公司对新型制氧吸附剂性能特点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制氧装置关键配套设备吸附塔的设计上存在重大缺陷,2004 年以前,北大先锋一直在为客户进行装置整改中反复挣扎,公司连年亏损。回顾当时的艰难处境时,张佳平深有体会:“最惨的时候公司差点连工资也发不出来了,虽然客户没有索赔,公司也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还好,我们坚持下来了。”
       自2005 年起,北大先锋通过不屈不挠的努力、持续的技术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和团队的建设和优化,最终实现了持续盈利,业务量不断增加,并且开始迈向国际市场。如今的北大先锋,已经成为了国内变压吸附分离一氧化碳、变压吸附空分制氧领域的用户首选品牌。
       打破外国垄断 促进行业发展
       高纯一氧化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合成乙二醇、碳酸脂、异氰酸酯、草酸酯、醋酸、醋酐等多种羰基合成化工产品,这些产品的全球年产值达数千亿元,我国年需求量超过千亿元。长期以来我国羰基合成工业发展缓慢,主要归结于缺乏廉价分离一氧化碳的技术。外国进口的深冷分离一氧化碳技术不仅价格高昂,而且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常见的一氧化碳原料气,如半水煤气。
       北大先锋开发的变压吸附分离一氧化碳技术,不但价格相对低廉,而且解决了深冷分离技术无法从含大量氮的半水煤气中分离出高纯一氧化碳的技术问题,因此很快在国内大量推广应用,大大促进了我国羰基合成工业的发展。
       目前为止,北大先锋为用户已建和在建的大型变压吸附分离一氧化碳装置有30 多套,用于生产各种羰基合成产品,其年产值超过百亿元。这项技术曾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外,北大先锋变压吸附空气分离制氧技术的成功开发,也打破了外国公司的技术垄断。
       氧气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业气体,广泛应用于钢铁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窑炉助燃、垃圾焚烧、化学工业、煤制气、水处理、纸浆漂白、医疗用氧等行业。变压吸附空气分离制氧是80 年代末国外发展起来的大量廉价制氧的方法。在中国,外国公司长期垄断这项技术,设备价格昂贵。自1995 年起,谢有畅团队就开始研制空分制氧吸附剂,并很快研制出在实验室应用中性能优良的吸附剂。经过近一年反复研究,谢有畅团队发明了可以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新工艺,并在不断的实践挫折中研制出技术成熟的大型变压吸附空分制氧装置。
       凭借自身装置质量优良、性价比优势明显的特点,北大先锋开发的变压吸附空气分离制氧技术逐步将外国公司挤出我国市场,并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北大先锋的这项技术,为我国冶金、环保、化工等行业提供了大量廉价氧,帮助各行业用户实现了大幅度的节能降耗,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迄今为止,北大先锋已为用户建设了100 多套中大型制氧装置,其中有多套装置出口。然而,最让张佳平满意的并不止于此。“ 北大先锋到现在规模都不大,但是它做的事情确实很有意义。”张佳平更愿意用“意义”来衡量公司的价值。“ 不仅公司产生了效益,更重要的是,我们实实在在地将北京大学的成果转化成一项可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技术,为相关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应当也更符合北京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定位。”
       居安思危 积极创新
       过去的十多年,依靠先进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团队的努力和坚持,以及持续的技术优化和管理改进,北大先锋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目前,300余人的北大先锋人均年产值超过百万元,人均年利润在高新技术企业扎堆的中关村园区居于前列,并且连续数年每年向股东分红超过2500 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变压吸附气体分离领域的领航者。但是,北大先锋没有停止对新方向、新项目的探寻。
      “再先进的技术,迟早也会被别人赶上甚至被替代,所以我们必须居安思危、不断创新。”已到耄耋之年的谢有畅,依然保持着每天凌晨一点睡觉的习惯,阅读材料,了解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思索公司可能开拓的新领域和新业务。
       北大先锋已将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于节能环保领域,中短期的重点是工业尾气的环保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致力于开发具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成套节能环保工程技术。目前,公司已经在环保领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获得“ 工业尾气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北京市工程实验室”资格;成功开发高炉煤气分离技术,并在湖南衡钢公司建设投产了世界上第一套高炉煤气分离一氧化碳装置,推动了钢铁行业进一步提高尾气利用效率、更好地节能减排。公司开发出的黄磷尾气净化利用技术、有色冶炼厂尾气洁净脱硫技术,也具备了推广应用条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停止前进,否则必将被淘汰。因此,我们将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和管理创新,使公司成为具有强大研发能力的工程公司,为客户创造卓越价值,获得公司长期健康的发展。”对于未来发展,张佳平既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又充满了信心。
三十多年的坚持,完成了两项科技成果的转化,看似平凡,其实不易。“ 我们国家很多的实验室成果有很高的水平和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往往在转化过程中就夭折了。为什么?”谈及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心得体会,张佳平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 我们在产业化探索过程中,其实也走了不少弯路,终于认识到几个基本问题。”张佳平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教训,“第一,转化平台的问题。课题组这样的平台,既不能直接面向市场,又缺乏资本支持和合理的人才团队,不适合产品和技术的产业化;第二,产业化应当有合适的模式。例如我们的产品和技术,用户需要的是成套变压吸附气体分离装置,而吸附剂只是中间产品,转化过程中处处受制于人,所以我们最终决定进行变压吸附气体分离工程技术的开发,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第三,科技成果的转化,实质上是技术的产品化、工程化、服务化,因此不能唯技术论,还必须依靠高效、科学的管理,才能确保产品、工程和服务的质量,赢得用户的信赖。”
       “传承北大精神,打造科技先锋”,这是北大先锋一直秉承的企业精神。这支从实验室闯出的科技先锋,正在以不断创新求得新的发展。
 
 
 
[ 气品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气品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