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气品资讯 » 综合资讯 » 正文

民企入局“千万吨级”大炼化带来了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0-24  来源:中国能源报  浏览次数:655
核心提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千万吨以上炼厂有25家,均为国企或外企主导,今年这一延续多年的格局被打破,两个超千万吨民营炼化项目相继投产,另有多个大项目规划3年内陆续建成。
 恒力

    今年5月,随着民营企业恒力石化位于辽宁大连长兴岛的一期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宣布全面投产,以及浙江石化位于浙江舟山的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 第一批装置投入运行,我国民营炼化项目正式跃入“千万吨级”时代,全国炼化行业也迎来了新一轮大型炼化项目集中投产期。

    据了解,除恒力石化、浙江石化之外,其他民营企业,如盛虹石化(江苏连云港)、旭阳石化(唐山曹妃甸)、裕龙炼化(山东烟台)等多个千万吨级以上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也将于2022年之前相继投产。同期的国企、外资也是大动作连连——目前位于广东惠州、浙江宁波、福建古雷、上海曹泾等石化产业基地多个国企、外资主导或参与的千万吨级以上大型炼化项目正在改扩建、新建或酝酿之中。 

    民企入局大炼化,不仅改变了市场格局,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行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和新方向。

    “国内PX供应有望在2021-2022年实现完全自给”

    “在这轮扩能行动中,以芳烃(PX)为导向的炼油-芳烃-化纤产业链一体化将得以迅速发展,预计未来民营资本将成为我国芳烃行业的重要力量。”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石油化工处处长白雪松日前指出。

    据中宇资讯统计,2022年前,国内新建、改扩建的PX项目有13个,涉及新增PX产能3280万吨/年,是我国现有PX总产能的2.4倍。其中,仅今明两年,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盛虹石化、桐昆钦州石化四大民企的大炼化项目累计新增产能即可占到55%。另有6个合计年产能可达700万吨的拟建项目,目前尚无明确投产时间表。

    PX产能是衡量一国化工化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而我国PX常年供不应求,高度依赖进口。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PX表观消费量达到2679万吨,实际产量仅为1101万吨,当年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1578万吨,自给率只有41%。

    但从2019年开始,国内PX产量大幅增加、进口量同步锐减。在此背景下,今年以来,我国进口PX价格一路下滑,从年初的最高1105美元/吨,下滑到目前的806美元/吨。

    中宇资讯分析师安光指出:“随着大量产能密集释放,国内有望在2021-2022年实现PX完全自给。同时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国产PX将挤压日韩货源的市场份额,导致PX价格承压且利润收窄。一如当年PTA疯狂扩能挤压进口货源,拥有一体化优势的大炼化企业将成为最终赢家。”

    “以规模化、基地化为基础的炼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增强”

    据中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战略与信息研究室主任李雪静介绍,当前炼化行业一体化与规模化、基地化结合得更为紧密,且正在向更加多元化发展。

    中国石化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千万吨以上炼厂有25家,产能达到约3.4亿吨,约占我国炼油总产能的42%。

    安光表示,相较于小型项目,大型炼化项目上下游业务的战略协同、资源共享空间与弹性更大,贴近客户、市场导向的技术研发效率更高,快速响应终端的服务能力也更强。因此,“未来全产业链竞争,大厂强者恒强。”

    当前,不管是国有石油企业、地炼,抑或是民企、外资,都在积极参与上下游炼化一体化项目。公开材料显示,近年来新建和规划的炼化项目均布局在大连长兴岛、上海漕泾、广东惠州、福建古雷、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浙江宁波等七大石化产业基地。

    其中,国有石油企业致力于“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的一体化优化,有企业甚至开发出“油气煤”共炼模式;地炼企业也正大力推动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新建一体化装置;新兴炼化民企则强调自下而上打通产业链;而沙特阿美、埃克森美孚、巴斯夫、霍尼韦尔UOP、BP、壳牌等外资石油石化企业侧重为大炼化项目提供技术、原料资源或发展多元化烯烃路线,并积极布局零售终端。

    可以预见,随着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连云港盛虹石化1600万吨/年、唐山旭阳石化1500万吨/年、山东裕龙炼化6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等规模化优质产能比例逐渐增加,未来我国千万吨级炼化产能的比重将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恒力集团、恒逸集团、盛虹集团、荣盛集团、澄星集团、桐昆集团等诸多国内百强民企在炼化行业的快速崛起,以及中国市场对外商投资的全面放开,我国炼油行业目前已进入加速发展和调整阶段,炼油产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基本形成。“今后,提升产业集中度,以规模化、基地化为基础的炼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增强。”白雪松说。

    “炼化行业从多产燃料向多产化工产品转型将会加快”

    不仅是一体化、规模化,在我国炼油能力现已位居全球第二的背景下,炼油产能结构性过剩已成业内共识,“控炼增化”将成为炼化行业发展的新特征。“基于前两轮因满足内需、行业准入政策放开带来的产能增长,转型发展将成为炼油行业第三轮投资的特点。”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柯晓明指出。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结构逐渐转型,油品需求增速放缓,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石化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未来的炼化行业从多产燃料向多产化工产品转型将会加快。”李雪静指出。

    据了解,目前,国内新建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均已大幅压缩成品油产出。据悉,恒力石化正在最大化生产化工产品,每吨原油有70%的成分会变成芳烃等石化原料,其余生产汽油、柴油等副产品;国有主营炼化企业也正致力于将化工原料及产品的收率提升至超过60%;外企如巴斯夫则采取了不建设炼油产能、进口石脑油的方式建设其百亿美元投资的石化基地,埃克森美孚也采用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的方式减少成品油产量。炼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也倒逼了独立炼厂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及转型。例如设计产能6000万吨/年的裕龙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2000万吨/年)致力于发展乙烷制烯烃、海洋化工一体化项目、高端石化及新材料产业。

    产能增加的同时,落后和低效产能的退出速度无疑将加快。相关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炼油能力将达到约9.6亿吨的峰值水平,相较于2018年的8.2亿吨/年,增加约17%。届时,我国200万吨/年及以下的炼油产能将被全面淘汰,合计约0.45亿吨/年。

    “沿海大型炼化项目将定位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成品油产量达到3.64亿吨,表观消费量约3.24亿吨,产量富余约有4000多万吨。纵观全球,2019年也将迎来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炼油新增能力投产最多的一年,达到1.3亿吨。但IEA报告指出,市场仅能消化不足一半的新增产能。这意味着不仅是我国,亚洲乃至全球的石油市场竞争格局都将重塑。

    目前,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成品油出口市场影响力正逐渐增强。2018年,中国成为亚太地区继韩国、日本、印度之后的第四大成品油出口国。我国当前密集上马、投产的大型炼化项目有哪些优势,又将如何适应、影响市场格局呢?

    “我国沿海大型炼化项目将定位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柯晓明指出。

    “基于中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大炼化项目通过生产+销售/出口‘放眼’全球,也是中国融入国际市场的一种方式。”中国石化联合会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亦对记者说。 

    例如,恒力集团于去年牵手中化集团在新加坡成立了贸易公司,负责恒力石化的原油进口采购、成品油和石化品出口销售,以及与此相关的原油、成品油国际第三方转口贸易。而浙江石化与浙江省能源集团也联合出资设立了浙江省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将该公司打造为自贸区内油品全产业链贸易的主力军。据悉,目前该公司已构建起涵盖石油储运、综合能源销售、石油贸易、燃料油销售等领域的完整业务体系。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开放合作,参与全国、全球市场。一方面我们积极寻求与‘三桶油’、国内民企合作,达成优势互补,根据浙江的市场情况,区域规划合理布点,目的就是引入竞争机制,降低社会用能成本;另一方面力求与外资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开拓如东南亚等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国际市场,同时通过积极推动能源大宗商品贸易以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浙江省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强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 气品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气品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