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工业气体
全球化的深刻命题
来源:浙江日报(杭州)2010-09-10 10:45

        交通堵塞、城市污染、劳资纠纷、气候异常、能源短缺……解决这些接踵而来的烦恼和隐患,是否有一种灵丹妙药?

         城市和企业是否都在面临这样的诱惑:什么都想引进,什么都想发展,什么都想整合,什么都不想丢弃?

        今天在绍兴举行的“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世博主题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高端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共同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转型的新涵义,以及国家、城市、企业实现转型的可靠路径。

        中国当下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在加速城市化、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如何消除贫富差距;第二,面对更具竞争的国际环境,如何在已经相当大的基数上继续保持类似前三十年的增长速度;第三,如何在石化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寻找到替代能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提出的“三大挑战”,显示出对中国经济敏锐的洞察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研究发现,随着城市化率超过45%,一个转折点正在到来:农村的人口、资金向城市单向集中,正变成人口、资本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而当政府加大力度投资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之后,人口、资金随之返流回农村,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重构中实现城市转型

       美国的钢都匹兹堡“细分”了黑色冶金产业,成了大学城;印度的班加罗尔“细分”了许多发达国家的软件产业,重构了内陆的科技城市;上海临近的昆山小镇花桥,“细分”走了银行后台业务,成为国内第一个全服务业的开发区。

        三个案例,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朱晓明的细分重构理论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眼球”。朱晓明指出,万亿元产值的物联网产业,可以重构成千亿元的细分产业,城市要在细分重构中发现自己的机会。

       越来越多的汽车、污染、气候异常……如今城市共同面对的问题,也让低碳经济提上了议程。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王毅表示,对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的欧美国家来说,在发展过程当中,主要任务是解决类似像气候变化这样的挑战。

      “低碳发展,不仅仅是应对挑战的责任,也是未来孕育的商机。”德国前副总理约施卡·菲舍尔表示,德国发展低碳技术,从而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转型不等同于转产

        如今,大到国家层面的经济体,小到企业这样的微观主体,都在说“转型”。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曾经只是一个3个人的代理国外医疗器械的小公司。在公司代理获得大笔收入后,公司董事长徐航把赚的几千万全部投入自主研发。如今员工从3人增长到6000多人,在美国、欧洲都设立了研发点。徐航认为,“自主创新”是公司转型的关键词。

       而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要避免一提转型就说转产的误区。“中国的企业,在自己的领域内长期坚持,坚持专业化,就会有成长空间。”

       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也为正在转型中的企业“出谋划策”:第一,同一产业向两头挺进,在研发、服务上做文章;第二,由单纯出口转向内销,中国内地的市场现在潜力很大;第三,用灵活的方式走出去,进行整合。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本质,就是全球品牌创新的一次飞跃。

  • 举报
  • 同类气品资讯
  •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