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面临环保大考
近两个月以来,先后发生了中石油大连输油管道爆炸、江苏南京金陵石化烷基苯厂丙烯输送管道爆炸、吉林市化工原料桶冲入松花江事件等多起突发环境事件。因此,遏制化工行业污染事故多发态势已刻不容缓。本周媒体敏锐地聚焦遏制化工石化污染的新举措,及时给予报道。
环境保护部开展新的行动,加强沿江沿河化工石化企业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得到不同媒体的详细报道。
8月27日,中国网刊载了环境保护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沿江沿河化工石化企业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
《通知》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切实加大化工石化企业环境监管力度,确保饮用水环境安全,环境保护部决定于2010年9月至11月在全国开展沿江沿河化工石化企业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排查整治主要分为自查和督查两个阶段:第一阶段(9月~10月),以地方及企业自查为主;第二阶段(10月~11月),以各督查中心督查为主。
当天,环境保护部在京召开了2010年沿江沿河化工石化企业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视频会议。
8月30日,中国环境报进一步介绍了这次会议的目的——贯彻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批示,彻查环境污染隐患,确保环境安全,并详细地报道了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如何在这次会议上对排查整治行动进行的动员部署。据报道,11月底前各地要完成排查整治行动并提交报告。新民网等媒体立即转载了这一消息。
国家发改委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强调水环境保护,受到化工专业报的关注。
8月27日,中国化工报说,国家发改委公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中部6省石油和化工产业将提速发展。由于中部6省跨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淮河、洞庭湖、鄱阳湖、巢湖等江河流域,因此要在试点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循环经济在更大范围内发展。
各地如何遏制化工石化污染也受到媒体的密切关注。
8月30日,中国化工报报道说,福建泉州针对化工、印染、制革、造纸四行业环保违法企业的停产整顿行动已全面启动。供水、供电部门将停止向194家环保违法企业供应生产性用水、用电;到11月26日,仍未完成整改的违法企业,将被依法予以关闭。
当天,齐鲁晚报则以“跨界排污幕后交易”为题,披露了河北、江苏等省的一些化工废料被拉到山东倒掉的现象。文章分析指出,企业只受到来自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但不承担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的责任,这使得他们的违法成本很低。文章还说,现在的情况是,法律追责轻,行政追责重。只要有环境违法,违法者受到的处罚很轻,环保部门要承担的责任却很重。
同日,21世纪经济报道说,曾经的生态自然保护区“黄三角”,因为地靠原油产地,地炼企业密集,也成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巨头间的竞逐战场。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也在迫使地炼企业拉长产业链,实施炼油化工一体化、围绕产业链抓好延伸和配套、强化精细加工已形成地炼企业的共识。
这家媒体当天还以“黄三角如何走出后发悖论”为题,就黄三角区域如何化解重型化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专访了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他认为,可以动用财税等多种手段向重化工企业收取一定比例资金,探索建立生态修复与保护补偿机制。
清洁生产要纳入“十二五”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举行的全体会议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作关于检查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
8月27日,人民日报说,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建议明确部门职能,促进清洁生产。执法检查组从3个方面指出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推进清洁生产的认识和职责不到位;企业依法开展清洁生产的责任不落实;引导清洁生产实施的政策机制有待健全。为此,执法检查组提出了4项改进的建议。
当天,法制日报报道说,目前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比例较低,清洁生产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陈至立强调,要认真研究和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将清洁生产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目标和政策措施。
人大代表在如何促进清洁生产方面的建言献策,也立即受到媒体的广泛传播。
8月28日,中国人大网刊发了多位委员对促进清洁生产的建议的报道。据报道,人大代表罗和安说,很多内容随着发展有些变化,建议尽快修改清洁生产促进法。针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工业企业还很少等问题,谢克昌委员认为,一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尚未真正树立起来;二是对维持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危害尚未取得社会共识;三是法律威慑力不强、执法职责分工不明,守法观念薄弱。他建议,要进一步加大普法和宣传的力度,加快推进形成清洁生产的社会氛围,推动政府和企业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双向挤压落后产能空间
目前,距离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要求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硬任务,仅剩4个月时间,任务艰巨。各类媒体及时地报道了当前各地节能减排进程的情况。
人民日报8月29日发表“节能减排迎大考”的署名文章说,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向社会公布了18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名单,涉及企业2087家,这样的非常之举被媒体认为是“共和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章指出,落后产能的退出,涉及国家、企业、职工等各方利益。为此,各地出台了不少刚性举措,如河南省在酝酿建立退出补偿机制,对相关地方和企业给予必要的补助,帮助做好职工安置等方面的工作。河北省也有“柔性手段”:如推行差别电价、累进水价和绿色信贷制度,提高排污收费和处罚标准等等。通过双向挤压落后产能生存空间,促其尽快退出市场。
其他媒体也加大了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报道。
8月27日,贵州日报说,贵州实施“三禁三控”防控大气污染。
8月29日,安徽日报头版头条是“优化布局调结构,加速技改促升级有色产业提高增长质量打‘组合拳’”;广西日报说,广西启动二氧化硫减排专项行动确保完成减排任务;光明日报以“新能源:中国汽车转型突破口”为题报道说16家中央企业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一支以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国家队”由此诞生。
8月30日,中国化工报说,陕西省二氧化硫已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化学需氧量减排也接近目标要求,但该省减排决心不松劲,工作力度不减弱,确保全面实现污染减排目标。
8月31日,海南日报说,海南投入1.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而当天的21世纪经济报道说,中央督察组兵分六路,要求地方政府铁腕保减排,减排任务不完成,官员或被问责。中国广播网则报道了吉林省部署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地区,暂停项目环评、供地、核准和审批,并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对未按期完成任务的企业,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和安全许可证。昆明日报也报道说,“严厉问责”加速云南节能减排。
化工石化企业污染隐患的存在和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比例较低,都反映了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强化环保责任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加大清洁生产促进法普法教育和宣传力度、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等一系列举措,对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生态文明观培育和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