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铸就“中国芯”
——记全国首台套十万空分压缩机项目总设计师汪创华

倾尽心力现匠心
时间回转到2013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市场博弈仿佛历历在目。
汪创华将几十年所学和大型压缩机的设计经验融入到10万空分机组的技术方案中,现场的所有专家一致通过了汪创华匠心独运的方案,他所在的沈鼓集团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这个重大装备国产化的神圣使命。
他还记得,几年前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那句字字珠玑,铿锵有力誓师般的训诫,“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实现超大型空分压缩机国产化迫在眉睫,作为通用装备制造领军企业的沈鼓集团,承担起这个重任义不容辞。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国家和用户的信任和期待,只许成功,不准失败”,总工程师王学军庄严地对他说。汪创华顿时感到泰山压顶,心脏在砰砰地跳动,虽然他有着几十年压缩机设计的经验,可谓是成竹在胸。可是这次的十万空分压缩机承载了太多期望和重任,这份信任太过厚重。但是一种痛楚涌上心头,多少次眼睁睁地看着用户因为大型空分不能国产而无奈选择进口,多少次感受到技术交流时外商的轻蔑,多少次中国人因为没有自己的试验平台而被拒之门外。他坚定地说“保证完成任务!”从此他的人生轨迹便与10万空分压缩机这个名词难以割裂开来。
运筹帷幄展一流
由汪创华牵头,沈鼓集团集中优势资源,迅速成立了一支强大的由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聘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评审,制订了详细的技术方案和措施,确保十万空分项目技术可靠、组织有力。
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汪创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沈鼓的平台为他的研发提供了最坚实保障。沈鼓集团承制大型空分装置用压缩机始于2002年。2004年沈鼓实现了国内首台套国产化4万空分压缩机组的出厂交付用户。同年,在无合同的条件下,自筹资金完成了3.5万齿轮组装式空压机组样机的制造与试验。2006年,国内首台套国产化5.2万空分压缩机组成功交付中原大化用户,并一次开车成功。2010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确定沈鼓集团为国内唯一的大型透平压缩机研发中心,同年,沈鼓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汪创华带领团队完成了5万空分用多轴多级齿轮组装式空分增压机组样机的研发和设计工作,并于2012年完成了制造与试验工作。早在2012年11月,他肩负集团领导的嘱托,就开始了轴流+离心压缩机的开发及应用研究,为超大型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的研究做好了技术准备。
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沈鼓集团承担国家《大型透平压缩机组研发(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在营口投资7亿元建设国内唯一的10万千瓦负荷能力的试车台位,2014年将具备大型压缩机组厂内全压全负荷试车条件。所有这一切都为10万空分装置压缩机国产化研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足以让汪创华感到信心百倍。
汪创华倾尽全力将所有精力投入到研发工作中,为了保证装置的稳定、后续维护、维修便利,在轴流和离心的连接处,他独具匠心地设计并亲自制图。面对巨大的压力,他带领攻坚团队日以继夜,针对每一个方案的改善、改进,他总是能够及时按照需求准确设计,将改善后的设计方案细化。争吵、辩论,汪创华的办公室里经常热火朝天,大家各抒己见,然后是择优选择最佳设计方案。他们绞尽脑汁,细致缜密地思考每一环节,甚至每一个介绍汇报的PPT,都倾尽心血,以保证能够吸引用户和专家认真倾听。几百次的研究、评审分析和协调会,61期大型会议组织,50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300多个风险点评估,数百个不眠之夜的奋战,依靠成熟先进的大型、超大型离心压缩机技术和大型轴流压缩机技术,在掌握轴流+离心优化匹配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的再优化、再创新、再升级。汪创华带领的技术团队为用户交上了最优的方案。
超越领先志不渝
数九寒天,冰冻三尺,北方的冬异常的寒冷。因为各种原因,汪创华已经连续高烧不退很多天,他每天都在横卧着的长30米,高15米,合重达478吨的钢铁巨龙四周盘转。整个准备试车过程无疑是一场艰巨的攻坚战,试车时间临近,他的心里更加忐忑。他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生怕遗漏什么,然而他又翘首期待着那一天,因为那是对他带领的70多人技术团队的肯定,更是对沈鼓集团多年努力研发的肯定,是对国产化硕果的最好诠释。
2015年1月15日,历时10个小时的汽轮机机械运转试验结束,预示着沈鼓集团为神华宁煤年产400万吨煤制油项目10万空分装置研究开发的空分压缩机机组进入全面的试验阶段!中国人向10万空分压缩机项目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随后1月28日,10万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组的主空压机机械运转和性能试验顺利完成,整个试验动力装置运转平稳,机械性能指标均优于API标准的规定,气动性能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即将进行的是增压机的整机性能试验和最终的10万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组空压机、增压机、汽轮机全速全压全负荷整机联动试验……一场巨大的战役即将打响。
“我来自有80多年的历史的沈鼓,这里有太多像我一样有着爱国热忱,一生投身于装备国产化事业的人,为了中国创造的梦想,我们矢志不渝。”汪创华在接受当地一家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正是有这样能以“装备中国、走向世界”为己任的高端技术人才,沈鼓才能不断创造出全国数十个首台套,树立起属于中国装备制造的一座又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