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上年第四季度的快速反弹后,2014年国内煤炭行情急转直下,价格持续走跌。在下游需求疲软、上游供过于求的格局中,煤企举步维艰,全行业陷入彻底的微利或亏损境地。近日陆续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煤炭上市公司中期业绩报告表示,煤炭行业业绩惨淡,净利润大面积缩水,普遍降幅在50%以上,个别达90%以上。
煤炭行业业绩整体大滑坡
截至8月26日,国内煤炭产量2013年排名前十的生产企业当中,其对应的10家煤炭开采上市公司(中国神华、中煤能源、大同煤业、山煤国际、冀中能源、陕西煤业、西山煤电、开滦股份、潞安环能及兖州煤业),除大同煤业及潞安环能尚未披露中期业绩,其他8家已在7月底至8月下旬陆续公布2014年上半年年报,净利润全部出现下滑。
中煤能源在8月上旬公布的半年报中显示,净利润下降72.54%,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下降74.97%。8月中旬公布半年报的山煤国际、陕西煤业、西山煤电及冀中能源,四家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均超过50%。其中,山煤国际净利润同比降67.18%,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79.42%;而冀中能源更是出现亏损,净利润为负961万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93.34%。
上述的煤炭开采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报告中,除3家营业收入有所增长外,其余5家均表现为同比下滑。其中,兖州煤业和陕西煤业因销售量增加带来营业收入同比上升。而作为一家独大的中国神华,营业收入亦仅小幅增加0.4%。在煤炭行情持续走跌的疲软格局中,中国神华难以独善其身,其主营业务煤炭收入及营业利润均表现为同比下滑,为五年来首次。
煤价持续走跌导致利润剧减
2014年上半年,煤炭企业利润大面积缩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经济增速放缓、下游需求低迷,煤价持续下跌是2014年上半年中期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持续推进经济转型,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重工业将逐渐萎缩。对火电厂,政府要求逐步减少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转而增加天然气供应和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强度等措施替代燃煤。我国煤炭销量自2012年5月起,增幅开始出现放缓。2014年2月开始,逐月开始出现负增长。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煤炭企业亏损面超过70%。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883.7亿元,同比下降6.7%;企业利润613.1亿元,同比减少1091.9亿元,下降43.9%,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67.7%。
国内产能过剩,下游需求低迷,煤价继续运行在下降通道中,导致企业利润遭受显著压缩。今年6月份最后一周,环渤海动力煤指数报收于528元/吨,较去年年末(631元/吨)下跌103元或16.3%。而中国神华半年报显示,2014年上半年煤炭平均销售价格为368.4元/吨,较去年同比下降9.3%。中煤能源半年报显示,公司自产商品煤综合销售价格同比减少54元/吨,减少收入29.88亿元。
煤炭严冬季节仍将继续
从今年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看,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撼动。国家层面为帮助煤炭企业脱困,出台了一系列控制煤炭产能政策。8月14日和8月19日,黑龙江鸡西和安徽淮南分别出现了煤矿安全事故,给煤炭生产敲响安全警钟,令国家对煤炭安全生产以及落后产能的整顿越发重视。7-8月期间,发改委先后出台《煤炭经营监管办法》及《关于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通知》等政策,体现出国家行政性干预的力度与决心。
随着政策救市力度的加大及大矿对减产所作的表态,不少市场人士认为第四季度或将存在一波反弹行情。神华集团7月降价行情的终结给疲弱的煤炭市场立下了定海神针,8月份国内煤炭市场迎来罕见的平稳,渤海海动力煤指数围绕480元一线作小幅波动,秦皇岛港煤炭亦持续下降。截至8月22日,秦皇岛港库存报564吨,较上周五减少71万吨,较6月27日(771万吨)的阶段性高位剧减207万吨,市场预期未来供需格局或有改善是近期港口库存下降的重要原因。受上述利好因素的支撑,市场对未来几个月行情较为乐观,看稳意见渐增。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分析称,虽然四季度煤炭行情存在转机,但行业回暖却是其路漫长修远。在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前提下,大宗商品价格走弱难以避免。前几年煤价疯涨,产能盲目快速扩张导致近两年煤价暴跌,全行业陷入微利或亏损困境。优胜劣汰是市场运行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市场规律,政府出手救市,即使是短期内生效,亦是治标不治本。没有经过转型期的阵痛,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供需格局,随着时间延长,政策救市力度减弱,暂时维稳回暖的煤炭市场必将重新被打回原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另外,从煤炭的“难兄难弟”钢铁行业政策救市结果看,行政干预收效甚微。随着4万亿“饕餮盛宴”的结束,钢铁行业至今仍在消化产能过剩带来的恶果。据了解,钢铁过剩产能已达1.8-2.4亿吨。■
煤炭行业业绩整体大滑坡
截至8月26日,国内煤炭产量2013年排名前十的生产企业当中,其对应的10家煤炭开采上市公司(中国神华、中煤能源、大同煤业、山煤国际、冀中能源、陕西煤业、西山煤电、开滦股份、潞安环能及兖州煤业),除大同煤业及潞安环能尚未披露中期业绩,其他8家已在7月底至8月下旬陆续公布2014年上半年年报,净利润全部出现下滑。
中煤能源在8月上旬公布的半年报中显示,净利润下降72.54%,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下降74.97%。8月中旬公布半年报的山煤国际、陕西煤业、西山煤电及冀中能源,四家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均超过50%。其中,山煤国际净利润同比降67.18%,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79.42%;而冀中能源更是出现亏损,净利润为负961万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93.34%。
上述的煤炭开采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报告中,除3家营业收入有所增长外,其余5家均表现为同比下滑。其中,兖州煤业和陕西煤业因销售量增加带来营业收入同比上升。而作为一家独大的中国神华,营业收入亦仅小幅增加0.4%。在煤炭行情持续走跌的疲软格局中,中国神华难以独善其身,其主营业务煤炭收入及营业利润均表现为同比下滑,为五年来首次。
煤价持续走跌导致利润剧减
2014年上半年,煤炭企业利润大面积缩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经济增速放缓、下游需求低迷,煤价持续下跌是2014年上半年中期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持续推进经济转型,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重工业将逐渐萎缩。对火电厂,政府要求逐步减少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转而增加天然气供应和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强度等措施替代燃煤。我国煤炭销量自2012年5月起,增幅开始出现放缓。2014年2月开始,逐月开始出现负增长。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煤炭企业亏损面超过70%。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883.7亿元,同比下降6.7%;企业利润613.1亿元,同比减少1091.9亿元,下降43.9%,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67.7%。
国内产能过剩,下游需求低迷,煤价继续运行在下降通道中,导致企业利润遭受显著压缩。今年6月份最后一周,环渤海动力煤指数报收于528元/吨,较去年年末(631元/吨)下跌103元或16.3%。而中国神华半年报显示,2014年上半年煤炭平均销售价格为368.4元/吨,较去年同比下降9.3%。中煤能源半年报显示,公司自产商品煤综合销售价格同比减少54元/吨,减少收入29.88亿元。
煤炭严冬季节仍将继续
从今年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看,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撼动。国家层面为帮助煤炭企业脱困,出台了一系列控制煤炭产能政策。8月14日和8月19日,黑龙江鸡西和安徽淮南分别出现了煤矿安全事故,给煤炭生产敲响安全警钟,令国家对煤炭安全生产以及落后产能的整顿越发重视。7-8月期间,发改委先后出台《煤炭经营监管办法》及《关于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通知》等政策,体现出国家行政性干预的力度与决心。
随着政策救市力度的加大及大矿对减产所作的表态,不少市场人士认为第四季度或将存在一波反弹行情。神华集团7月降价行情的终结给疲弱的煤炭市场立下了定海神针,8月份国内煤炭市场迎来罕见的平稳,渤海海动力煤指数围绕480元一线作小幅波动,秦皇岛港煤炭亦持续下降。截至8月22日,秦皇岛港库存报564吨,较上周五减少71万吨,较6月27日(771万吨)的阶段性高位剧减207万吨,市场预期未来供需格局或有改善是近期港口库存下降的重要原因。受上述利好因素的支撑,市场对未来几个月行情较为乐观,看稳意见渐增。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分析称,虽然四季度煤炭行情存在转机,但行业回暖却是其路漫长修远。在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前提下,大宗商品价格走弱难以避免。前几年煤价疯涨,产能盲目快速扩张导致近两年煤价暴跌,全行业陷入微利或亏损困境。优胜劣汰是市场运行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市场规律,政府出手救市,即使是短期内生效,亦是治标不治本。没有经过转型期的阵痛,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供需格局,随着时间延长,政策救市力度减弱,暂时维稳回暖的煤炭市场必将重新被打回原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另外,从煤炭的“难兄难弟”钢铁行业政策救市结果看,行政干预收效甚微。随着4万亿“饕餮盛宴”的结束,钢铁行业至今仍在消化产能过剩带来的恶果。据了解,钢铁过剩产能已达1.8-2.4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