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5日下午3点50分,随着河南中鸿集团煤化公司总经理李红超徐徐推动操纵杆,将最后一孔3吨机焦推出焦炉,这座有他投资7000万元建起的30万吨W-96型焦炉正式进入停产和降温关闭程序,“提前退休”。
标志着中鸿集团煤化公司在全省煤焦化行业落实节能减排,率先迈上了新的台阶,也拉开了平顶山市石龙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煤化工产业整合升级的序幕。
这座高3米,建于2003年3月的焦炉是原66型的改进型,设计使用寿命30年,产能30万吨,包括煤化工及民用煤气等配套设施共投资近亿元。为石龙区实现第一次经济转型做出了贡献。
但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及煤化企业高耗能、高排放和难以突破的环境污染问题,一度成为政府关心和群众揪心的热点民生问题。
“建大关小,发展循环经济,造福群众”!石龙区通过专家大量论证果断决定。
2007年9月,石龙区开始对辖区6家焦化企业实施整合升级。
作为焦化产业的龙头企业,河南中鸿集团煤化公司依托鸿跃煤化公司前身优势,率先响应国家政策,自2008年9月开始先后投资10.37亿元,于2010年4月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固定站式、国内首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WKD6050型6米捣固焦炉。
这一天也是让该公司所有员工都欣喜的的一天,因为新建的一号炉已于4月15日试车生产,这天刚好“满月”,这座年产优质机焦130万吨。发电、城市煤气、甲醇、二甲醚等精细化工产业链的延伸,将使该企业年创利30多亿元。
“新型焦炉相比旧炉每吨焦炭能节约100元”,河南中鸿集团煤化公司副总经理周云辉说。
由于采用了大型化设计、计算机控制、全数码定位、30锤固定捣打和回收利用等近百项先进技术和专利技术,焦炉完全实现了大型化、数字化、循环化,产能提高了11倍,人员降低了3/4。其中获得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焦化过程中污染物控的制与应用》技术设备的全面应用,为基本实现废水、废气的零排放打下了基础。
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四个重在”要求,该企业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提前4个月对产能和技术相对落后、污染环境、影响民生和企业政府形象的焦炉实施停产和加热系统关闭,使焦炉温度由1380℃降为环境温度,实现永久关闭。
从而,实现了石龙区“建大关小”和产业升级的实质性步伐。
目前,按照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由宝源煤化和残联焦化整合新建的宏业泰工贸有限公司90万吨焦炉及煤化工综合利用项目将于6月底投入使用,其他2家焦化企业将于年底前全部整合升级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