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国煤化工领域,几个中外合资项目十分抢眼:2012年7月,壳牌与中石化再续煤气化项目合作,双方决定合资约12亿元在岳阳石化建设第二条煤气化生产线;同年7月,中国海油第一个煤化工项目——中海油华鹤公司3052化肥项目签约;8月,GE与神华集团签署了第一个合作项目——神华新疆68万吨/年煤基新材料项目……
在中国煤化工市场,外国企业的身影屡见不鲜。南非的沙索、荷兰的壳牌、美国的GE、美国的陶氏、法国的道达尔、美国的塞拉尼斯、日本的宇部、韩国的SK、泰国的正大……众多外商企业从资金到技术,从设备到工程,从管理到理念,可以说全方位地涌入中国市场。那么,中国煤化工企业是如何“师夷技之长”的?
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
煤化工行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和资金是发展煤化工的两条腿。但中国的煤化工起步时并不能做到两条腿走路,它还存在一长一短的瘸腿情况——资金依靠国内力量可以解决,而技术国内短缺。
回顾一下中国煤化工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中国大型煤化工正是从引进国外技术起步的。1983年,原山西化肥厂在30万吨合成氨、54万吨硝酸、90万吨硝酸磷肥项目中,一气儿采用了德国、日本、挪威等8个国家的11项专利技术,从此也开启了中国煤化工引进国外技术的进程。
随着煤化工产业链的日渐完善,外国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了中国企业。GE的水煤浆气化技术、壳牌的煤粉加压气化技术、鲁奇的甲醇制丙烯技术等,如今早已为中国煤化工所耳熟能详。在引进的基础上,我国有了多项煤化工自主创新的技术,比如多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正是在不断地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基础上创新而来。神华集团宁煤通用电气神华气化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大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GE煤气化技术每年产值约1亿美元,大部分来自中国。
外商的技术大致可分为较成熟和尚待完善的技术两类。较成熟的技术,为我国的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尚待完善的技术,则需要国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推进它的成熟和完善。对此,有人认为,外商把中国市场当作了他们技术的“试验田”。但是中国煤化企业在这块“试验田”上耕作出了希望之苗,收获了创新之果。
煤化工设备种类繁多,较常见的反应容器、热交换器、塔器等。我国煤化工设备引进的数目和资金都非常可观。以神华集团为例,神华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示范项目共有重要设备2860台,其中引进的设备占总量的26%,而且大部分都是关键设备。该项目的总投资从原计划的79亿元增加到130亿元,投资增加的部分中相当一部分用于重大关键设备的引进。这还只是设备引进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受我国研发技术或材料的限制,一些需由特种材料制成的低温泵、角阀及各种流量控制设备等,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进口。但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国产设备的比例正在大幅提高。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煤化工成套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90%。近期即将出台的《煤炭深加工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和《煤炭深加工的重点示范项目的产业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鼓励自主创新,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包括煤的气化技术、高效的合成与精制技术、以及低阶煤提质技术、大型设备、煤化电热一体化技术等实现项目示范。
从鲶鱼效应到善于竞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消费国。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化工产品的总体消费量达到3.3亿吨,中国占34%。因而可以这么说,全世界每3吨化工产品的消费中,有1吨就是中国消费的。中国巨大的化工(包括煤化工)产品市场会让所有企业动心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可否认,外商觊觎中国煤化工产业是要在这个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但在客观上,外商们的到来也扮演了鲶鱼的角色——渔夫们在水槽中放入鲶鱼以防止不喜欢游动的沙丁鱼在长途运输中死亡,沙丁鱼感到生存受到威胁后迅速被激活。
记者注意到,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煤化工产业一直在“走偏”:企业干劲十足,项目一个接一个地上报,但是市场活力不足,产能严重过剩。究其原因,这跟中国的经济体制有关。国内很多企业进入煤化工领域主要是要圈占煤炭资源。很多企业在圈占了煤炭资源后,并不愿更多地投入到下游煤化工上,因为煤炭深加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的软肋。因此,上游热热闹闹,下游波澜不惊。
而外商的到来,搅动了这潭死水,逼得中国企业不得不考虑投入产出比,考虑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考虑市场竞争。特别是外商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把他们的销售渠道带了进来,使中国市场开始有了真正的竞争风险。据国内一位大型煤化工企业管理人员介绍,我国煤化工产品的销售网络仍然很薄弱,产品往往面临卖不出去的风险。而外商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从国内到国外,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把产品推向市场。虽然,外商愿意帮助中国产品打通市场,但是他们一般会在产品质量、规格、生产背景等方面提出一些国内企业认为苛刻的要求,比如,国外设计的甲醇合成反应器在中国国内可以加工制造,但要支付高额的软件包费用,或者绑定销售相关催化剂,而国外的催化剂价格是国产的2-3倍。中国企业只能抖擞精神满足这些要求,才能使产品获得通行证,走向世界。就这样,中国煤化工原有的自给自足自满的局面被打破了。以甲醇为例,2006年时我国甲醇生产才基本达到自给自足,但是近几年,甲醇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还大量出口。
从“责任关怀”到“对标管理”
对于中国煤化工企业来说,外商带来的无论是技术、设备还是资金,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它们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而外商的管理理念则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们却以另一种形式更深更广地影响或改变着国内煤化工企业的生存方式。
资本投资是外商加盟中国煤化工的另一种形式。文首提到的岳阳石化第二条壳牌煤气化生产线,它是岳阳石化“十二五”期间“六改六建”项目之一,总投资为12亿元,双方各投资6亿元,可谓平分秋色;在GE与神华集团签署的第一个合作项目中,双方持股比例均为50%,也是平分秋色。据了解,2007年还出现过外商直接投资建设煤化工的例子。泰国正大集团、美国电力资源集团分别斥资130亿元和18亿美元(约140亿人民币),分别在新疆阿克苏和安徽宿州市建设了一个煤化工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外商意向投向中国煤化工产业的资金总额高达数千亿元人民币。而这些外资在进来的同时,也带进了一批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记者在浏览神华集团、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煤化工企业的网站主页时,注意到这些企业都开辟了社会责任专栏。不同的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内容阐述不尽相同:神华的社会责任包含了责任理念、责任实践、社会评价、社会责任报告等内容;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社会责任又包含了安全生产、节能环保、社会责任报告等内容……责任关怀是舶来词,近几年才开始挂在中国企业老总的嘴上。“责任关怀”正是国外卓有成效的企业管理理念之一,1985年由加拿大化学品制造商协会首次提出,2006年《责任关怀全球宪章》发布。外商进入到中国市场后,把“责任关怀”的理念也带了进来,使其在中国化工企业中普及。2005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和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联合推出“责任关怀”,目前已经有超过160家化工企业和园区加入到“责任关怀”的行列中。现在,中国煤化工企业学以致用,上项目必做出绿色承诺,必公布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必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等。
除了“责任关怀”,国外一批先进的管理理念也在中国煤化工领域扎根发芽,比如“对标管理”。“对标管理”的核心是企业通过对比标杆来寻找差距,缩小自身与最好水平间的差距。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众多大型煤化工企业,如神华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山西晋城煤业集团、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等,都在实施推进对标管理,且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从产权保护到技术领先
若说对中国企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知识产权理念。也可以说,知识产权理念是中国煤化工企业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中国企业与外商合作,最大的愿望之一莫过于获得外商的技术。而外商却有着很明确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于核心技术、核心设计、核心装备,对不起,只能让你知其然,不能告诉你所以然。
一开始,国人对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多有怨言,他们认为外商对核心技术的保护是在刁难中国企业。但是现在,中国企业明白了这个道理: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人家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取得的,是千金不换的安身立命之本,人家凭什么要交给你?核心技术是引不进来的,也是买不来的,只有自己研发,靠自主创新才能掌握,市场经济就是核心技术的竞争。结果是,国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没有难倒中国的技术人员,反而激励出了他们研发新技术的决心。自主创新的工艺、技术,国产化的装备,层出不穷。近年来,我国煤化工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技术突破,如大型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已推广30多家企业,85台套气化炉中的25台套装置已经实现工业化运转;粉煤气化炉已全部实现了国产化,目前已推广到17家企业,其中7套装置已投入工业化运行;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一批关键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其产业化技术水平居国际领先水平,为现代煤化工示范装置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现代煤化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2011年,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瓦莱罗公司在全世界考察完多家煤气化技术之后,以过亿元的价格购买了中国兖矿集团的多喷嘴气化技术,开创了中国向国外输出煤气化技术的先河。紧接着,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就多喷嘴煤气化技术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从依靠国外技术到向国外转让技术,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外商触动了中国煤化工企业的神经,使他们在技术创新上集体发力,最终完成了这样的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