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元最初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气体是氧气、氮气。当年,精通机械的俞建从澳大利亚回国,正值年富力强。他听了别人的劝告,做起了空气分离设备的研制。随着启元的成立,氧气与氮气分离设备逐步走向市场。一直到2008年之前,启元的“小日子”过得不错:有了一支人员齐整的队伍,一片规模不大却稳定的市场空间,一块属于企业的厂房场地。然而,一次喝咖啡的经历改变了这一切。2008年,俞建喝着咖啡与一位空气分离领域内的专家聊天。闲谈中,该专家提到,启元聘请的一位老专家曾经尝试研制分离氪气和氙气的机器,但遭遇失败,还被不少人嘲笑。而当时全球只有俄罗斯、乌克兰、德国有能力实现氪气和氙气的工业分离。更刺痛俞建的是,德国的一家企业以安装氪气和氙气分离装置为由,在国内某钢铁厂试验调整了3年,技术成熟后却取走了分离装置,只把提纯后的氪气和氙气以黄金的天价卖给中国。
“外国人能搞出来,我就不信我们中国人搞不出来。”俞建马上找到老专家,商量研发事宜。然而,这位老专家心存疑虑,多年前失败的阴影犹在。启元内部员工也对俞建的决定忧心忡忡:“连大型国有企业都做不出来的东西,我们小型民营企业怎么可能做出来呢?”
俞建的心里很清楚。但他更明白,企业要发展,不能只把眼睛盯着氧气、氮气这些成熟的市场,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小企业有可能丧失生存空间。然而,一旦氪气和氙气分离装置研发成功,启元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市场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险必须冒,新必须创。
卖股份打破跨国公司4年垄断
为了启动氪气和氙气分离装置的研发,俞建做出了一个令员工们吃惊的决定。他卖掉了启元公司的股份,换得了一家企业提供的1300万元的研发费用,以及一份零付款的订单。“我这样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俞建说,“如此一来,即使研发失败,也只是输掉了我个人的资金,却赢得了启元的未来。”
俞建破釜沉舟之举感动了启元的老专家及全体员工。在之后3年内,启元团结得如同一个人,开始了艰苦的攻关之路。在武汉,启元的技术人员住在钢铁厂旁的小旅馆里,花了一个星期软磨硬泡,才得以进去考察。俞建更是“三顾茅庐”请专家,从上海打“飞的”到河北,就为了与技术专家面谈1个小时。从最初的不理解、不认同,到后来的钦佩、感动,不少专家、企业都为启元开启了方便之门。同时,启元的技术人员收集了大量数据和文献资料,采用计算机模拟,最终研发出效率高、耗能低的氪气和氙气分离装置。
2011年11月30日,启元的高纯度氪、氙提取设备在山东调试成功,彻底打破了跨国企业长达40多年的垄断,引起业内轰动。
在启元创新之路上,也获得了不少来自政府的支持。“成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市科技创业中心高转项目,以及嘉定区科委的扶持,都是启元获得政府认可的标志,对企业开拓市场有很大帮助。”俞建说,“创新是民营企业的一道门槛,政府帮一帮,企业闯过去就一马平川。”目前,启元的自信心空前高涨,他们已经将目标瞄准了更具价值和战略意义的氖气、氦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