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杨川梅 在当前席卷全球的低碳浪潮中,“碳足迹”这一名词尤其引人注意。碳足迹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它来源于英语单词“CarbonFootprint”,是指我们每一个人、每一项活动、使用的每一项产品在温室气体排放中留下的足迹,也就是“碳耗用量”;碳耗用得多,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可以针对个体、企业、组织乃至国家,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碳足迹也许就是开车上下班等日常的一些行为,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碳足迹则意味着在不同地区及不同行业排放行为的总和。 当前,气候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打造低碳经济和社会已成为全球各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追求的首要目标。对于中国来说,打造低碳经济与社会既面临挑战也面临重大机遇:在全球范围内的低碳经济浪潮中,我们不得不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经济发展从主要依赖能源资源的投入,转向主要依赖效率提高的轨道。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科学地分析我国的碳足迹决定因素有着重要意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新发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就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碳足迹分布、原因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份报告对于我们制定未来的经济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这份最新版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的主题为“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其主旨正是探讨中国未来的绿色增长之路。报告从人口和就业压力、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能源禀赋、技术能力、国际贸易等多方面分析了中国碳足迹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正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挑战。报告认为这些挑战意味着中国必须结合国情,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足迹一:人口与城市化 报告指出,中国的城市化率是影响中国碳足迹的重要因素。城市化是每个正在工业化的经济社会必经的发展过程,尽管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在未来几十年中,城市化水平还将不断提升。许多研究均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有可能达到65%,而城市人口届时将超过10亿。这意味着在今后20年中,将有近4亿人口迁移到城市生活和工作。这一规模,超过了美国目前的人口总量。由于城市化通常会带来排放量的增加,中国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必将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报告说,随着每日能源消费的增长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运行,城镇的能源消费量会显著上升。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后,收入水平和购买力会提高,同时城市的商品供给更加丰富。比如,城镇家庭比农村家庭拥有更多的家用电器,并且对这些电器的使用频率也要更高一些。2007年,中国城镇人均生活用能量是农村的2.1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会促进产生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需要大量水泥和钢铁。同时对交通运输体系、医疗卫生、下水设施、城市绿化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都产生了更大需求,相关设施及建筑的建设和运行、维护都需要比以前更多的能源消耗。 足迹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报告认为,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必将催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需要大量能源密集型原材料,如钢材、水泥和化工材料等。这些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持续增长对未来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需求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2006年能源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05年500万元以上项目中,中国钢铁投资增长96.6%,电解铝投资增长92.9%,水泥投资增长121.9%,汽车投资增长87.2%,煤炭投资增长52.3%,投资领域集中于高能耗行业。与此同时,为满足城市建设、维持城市运行、支持消费所需物资运输量快速增长的状况,中国需要加大公路、铁路、港口的建设。根据中国铁路和交通部门的规划,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超过9万公里,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相比2005年增长58.5%。 足迹三:住宅能耗与交通能耗 报告预计,住宅与交通能耗在全社会终端能耗中的比例预期将会大幅增长,这两个领域对中国碳足迹的影响还将上升。 随着居民生活要求的提高和城市化水平的加快,对于住宅的需求一直在持续增加。中国目前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已有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将新增约300亿平方米。然而目前中国已有建筑的能耗较高,95%左右都是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相同气候地区发达国家的2~3倍。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5%。 另一个能源消耗巨大的耐用消费品是汽车,汽车近几年快步进入城市居民家庭。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仅为0.34辆,到2007年已达到6.06辆。一些大城市的汽车销售量以年均30%以上速度递增,其速度不亚于一些家用电器的普及速度。有关专家预计,2010年,我国汽车耗油量将达到1.3亿吨,占整个石油消费量的比重上升到30.8%。 足迹四: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 一般来说,完成工业化的国家,第三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部门。同已完成工业化过程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的比重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并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保持这个状态。报告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对碳足迹产生了较大影响。 报告分析说,在过去的这几年中,中国的产业结构迅速向重型化发展,重工业占整体经济的比例不断增加,但重工业的单位产出能耗要远远高于轻工业。数字显示,在轻工业和重工业的能源强度稳定的情况下,2002~2005年间重工业比例的提升带动了整个工业能源强度的上升。目前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而其中的高耗能产业则是能源消费尤其是能源消费增量中的主要消耗部门。对主要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情况分析表明,钢铁、化工原料、建材水泥、电力、采掘、石油加工、有色冶金等高耗能工业行业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以2005年的数字来分析,这七个行业增加值仅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7%和GDP的15.6%,能源消费量却占工业能源消费的64.4%和总能源消费的45.6%。 报告注意到,目前,我国政府为了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同时依法淘汰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置和技术设备,已成为产业机构调整和能源使用调整的首要措施。 足迹五:能源资源禀赋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尽管中国的能源结构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就呈现出不断优化的趋势,但是煤炭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远远高出其他国家的比重。报告指出,由于煤炭的CO2排放因子(相同热值情况下的CO2排放量)要高于石油和天然气,提升了中国碳足迹总量。 报告认为,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比较均衡,这些国家总体以石油为主,天然气和水电、核电等都占有一定的比重,煤炭比重远低于中国。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9,2008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9.24%,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为20.42%,而中国的煤炭比例高达70.23%。同样根据BP数据,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占全世界的比例为17.7%,而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占世界的21.8%。可见,与主要排放国相比,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难度很大。 尽管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禀赋和消费结构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但是仍然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在减排方面取得成效。报告指出,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洁净煤技术,减少煤炭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在不盲目发展的前提下,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足迹六:技术水平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气候有益技术上起步较晚,尽管中国在能源效率提高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报告指出,中国在低碳技术上总体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状况没有改变。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中国的能源强度最高,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中国的能效水平也是落后的。 报告认为,目前中国除了电解铝交流电耗、钢可比能耗(大中型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小外,其余几乎所有能源密集工业产品的能耗均比国际水平高1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总量增长,然而在技术层面上,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应的技术能力。以风电领域为例,尽管最近几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每年都翻番,而且中国风机制造企业占国内的市场份额也超过了50%,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这些专利的实际申请人,会发现这些专利大多数都是由外国企业在华子公司所申请的。在中国风电专利申请数排名前三位的都是来自发达国家的企业。可见,尽管大量风电设备是由中国企业生产的,但其真正的技术拥有方却是外国。 在碳排放空间逐渐成为稀缺资源的背景下,低碳技术将成为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中国如果在低碳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将会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能缓解中国就业压力,提供大量绿色就业机会。报告强调,中国要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差距,无法一蹴而就。在日益紧迫的气候变化背景下,不仅需要中国不断自主研发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和各种清洁能源技术,而且需要国际社会的技术合作与支持。 足迹七:国际贸易与内涵能源 报告提醒说,分析中国碳足迹的决定因素,不能忽略内涵能源。内涵能源,也称隐含能源,是指产品(产业)上游加工、制造、运输等全过程所消耗的总能源,相对于直接能源消耗而言,隐含能源从另一个视角揭示了经济活动的能源消耗状况和环境影响。而由内涵能源带来的碳排放,则称之为内涵碳排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由于国际贸易而引起的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分离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大量的内涵能源和内涵碳排放通过产品进出口,在国家之间流动,引起了碳排放归属的争议。报告认为,中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快速增长,不仅反映了国内的旺盛需求,同时也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密切相关。 报告分析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资源密集型的产业被转移到中国,使得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例如,2005年中国净出口未锻轧铝70万吨,按一吨铝耗电15000度计算,相当于出口100多亿度电。目前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位于产业链的低端,出口贸易的55%以上来自加工贸易,附加值较低,而且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仍占有较大比例。报告认为,因为中国存在伴随产品出口的内涵碳排放,因此中国基于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要小于实际排放。 延伸阅读 强调“低碳”虽然是一个全球一致的发展方向,不同的国家必须根据各自的国情来制定各自的低碳政策。从长期和根本上来看,人类发展和低碳目标是一致的。但从短期和特定发展阶段、特定情形下来看,快速而大规模的碳减控排会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下所述: 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相应的就业压力,将长期要求中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投资、消费水平;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和相对较高碳密度的重化工业占主导的阶段; 中国能源禀赋以高碳的煤为主; 中国未来低碳战略技术储备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为薄弱; 建设低碳社会要大规模淘汰吸纳众多劳动力的现有落后产能,这个过程会引致以就业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 将发展低碳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和众多技术需求从其他领域转移过来存在巨大的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