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原位晶化催化剂在兰州石化3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装置上应用。 |
![]() |
国内唯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DCR装置。 |
![]() |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
![]() |
科研人员受到奖励。 |
![]() |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加氢催化剂与工艺工程试验基地。 |
“十一五”起步之年,正是石化院组建之年。
五年前,面对炼化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短板”,集团公司党组果断决策,整合炼化科研力量,组建石油化工研究院,并提出要在催化裂化、加氢、乙烯、合成树脂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成为集团公司炼化业务的决策支持和生产技术服务中心、炼化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炼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中心,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石油化工研究院,为集团公司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做贡献。
五年来,在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的正确指导和关怀下,在总部各部门和地区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全院员工“胸怀报国之志,恪尽兴院之责”,朝着炼化科技高峰奋力攀登,在创新能力、技术服务、人才结构、科研平台建设以及员工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五大跨越,“三个中心”作用日益凸显,为中国石油炼化业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创新能力:节节攀升跃上新台阶
承担国家级课题13项,集团/股份公司课题400余项,完成重大工业试验16项;申请专利445项,获授权141项,每年递增30%以上;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7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
“十一五”期间,石化院针对炼化业务的重要技术瓶颈,坚持高起点,瞄准高水平,大力实施重点突破战略,集中力量狠抓重大科技专项、新产品开发、重大工业试验等项目实施,科技创新能力节节攀升,跃上新台阶。
五年来,石化院承担了汽车用聚烯烃材料单一化关键技术开发等13项国家级课/专题,承担了劣质重油轻质化关键技术研究等集团公司/股份公司级课题400余项,其中牵头集团公司重大专项2项,作为主要承担单位参加4项,院内设立院级创新课题68项,并完成16项重大工业试验。申请专利445项,获授权专利141项,从2007年到2010年,申请专利每年递增30%以上,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6项。同时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7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在解决集团公司炼化科技短板方面实现重大跨越。
重油催化裂化系列催化剂取得重点突破。面对石油资源短缺、重质化和劣质化程度加剧及油价飙涨的严峻挑战,石化院打破传统催化剂结构设计思路,开发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强抗重金属能力和高效重油转化能力的新型原位晶化型重油高效转化催化裂化催化剂,使中国石油成为世界上掌握此项技术的两个公司之一。“十一五”时期,累计生产销售23万吨,已在国内外60多套催化裂化装置应用,新增产值30多亿元,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助力油品质量升级。面对汽柴油质量升级的迫切需求,石化院成功开发了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在玉门炼化、大连石化实现工业应用,为国Ⅳ汽油质量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功开发了超低硫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在大庆石化120万吨/年新建装置上成功应用,可满足国IV柴油指标要求;成功开发了润滑油基础油异构脱蜡催化剂,在大庆炼化20万吨/年高压加氢装置实现工业应用,取得5项重大创新、9项专利授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合成橡胶技术助力开拓大市场。乳聚丁苯橡胶工业化成套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已应用在兰州石化、吉林石化乳聚丁苯橡胶工业生产装置,累计生产约47万吨产品,创效20亿元。5万吨/年丁腈橡胶成套工业化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功建成5万吨/年丁腈橡胶工业化装置,创效3亿元以上,使集团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丁腈橡胶供应商之一。
技术服务:由点到面开创新天地
催化裂化催化剂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6%,集团公司内部达80%以上;裂解汽油加氢一段催化剂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6%,二段催化剂达81%;乙烯裂解原料评价服务覆盖全集团公司;开发合成树脂新产品七大类20多个牌号。
“十一五”期间,石化院始终以炼化业务发展需求为导向,瞄准关键技术,突出重点目标,在催化剂推广应用、炼化原料优化、新产品开发、安全清洁生产、炼化业务决策支持等方面大力开展技术服务,为炼化业务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科研成果推广取得重大进展。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6%,集团公司内部占有率达到80%以上;裂解汽油加氢一段催化剂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6%,二段催化剂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1%,结束了新建乙烯开工全部采用进口催化剂的历史;催化汽油加氢脱硫催化剂和工艺技术、超低硫柴油加氢催化剂、润滑油基础油异构脱蜡催化剂等都实现工业应用。
技术服务不断打开新天地。原油评价服务迈出新步伐,为合理利用原油资源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乙烯裂解原料评价服务范围已覆盖集团公司全部乙烯生产企业,为做好乙烯原料优化配置和裂解炉优化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合作开发了管材料、薄膜料、注塑料、中空料、涂覆料、纤维料、电缆类等七大类20多个牌号的高附加值合成树脂新产品,还开发了多个牌号的环保型合成橡胶新产品。深入开展了炼化企业典型污染点源调查,提出了10多项技术解决方案,为集团公司提供了多项重大决策服务。
“十一五”之初,石化院针对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体制机制未形成、手段和能力不高、服务范围不广等问题,明确提出将解决炼化生产经营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为己任,进一步深入企业,贴近市场,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完善服务体制机制,拓展服务范围和深度,为炼化企业优化生产、降本增效、节能减排等方面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近几年,针对集团公司乙烯原料的多样化、劣质化的问题,根据兰州、大庆、抚顺、辽阳、独山子、吉林等地乙烯裂解装置的需要,仅2010年,石化院就完成30余种原料裂解性能评价,41台次裂解炉现场标定,促进生产运行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石化院将在优化炼化生产主要原料、优选主要催化剂和新产品开发提供有效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到2015年具备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能力,为炼化生产安稳长满优运行和提升产品竞争力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人才结构:由量到质有了新转变
引进炼化工艺专家和科研骨干31名,特聘炼化领域国内著名专家22名,高级技术专家、教授级高工、博士数量翻了两番,高级工程师、硕士数量成倍增加。
为给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提供人才支撑,“十一五”期间,石化院把“人才强院”作为首要战略,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不断完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的体制机制,大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总体结构发生突破性变化。
近五年来,石化院引进炼化工艺专家和科研骨干31名,特聘炼化领域国内著名专家22名,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由4人增加到14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由5人增加到22人,高级工程师由137人增加到263人,博士由22人增加到95人,硕士由114人增加到239人,3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高层次科技人才比例明显加大。
加强重大研发领域领军人才的引进。领导带头,落实责任,采取盯人战术,不惜“十顾茅庐”,想方设法引进急需人才。在加氢催化剂领域,从国内引进的多名技术专家已经分别担负起石化院首席技术专家和实验室主任等重任,使加氢领域研发工作迅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抓住国家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契机,2010年从美国和日本物色到两位知名专家,有效缓解了聚烯烃和合成橡胶领域领军人才缺乏问题。
强化对核心骨干人才的培养。结合研发项目和个人发展需要,按需送策,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优先安排科研项目和经费,优先安排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为核心骨干人才提供平台,促进高层次人才迅速成长。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高雄厚,仅“十一五”期间就连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奖,中国专利金奖提名,还获得中国当代发明家、甘肃省科技功臣等称号。
加快对年轻骨干人才的培养。选择重点高校的对口专业,按照程序严格挑选,选拔高素质优秀毕业生。对于院内年轻科研人员,实行导师制培养,目前已结成145对师徒,收到良好效果。逐步建立三级专家制,除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外,院内再建立两级专家制。
“十二五”期间,石化院将继续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计划培养10名~20名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专家、80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0名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60名石化院一级专家、120名石化院二级专家,形成200人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的科研队伍规模。
科研平台:由小到大达到新水平
投资5亿多元,建成投用4个重点实验室、5个试验基地;购置仪器设备上百台套,包括标志性设备38台套,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一五”期间,石化院抓住集团公司加大科研基础平台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强化炼化科研平台建设,研发装备发生了质的飞跃,炼化领域基础研究和中试开发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炼油催化剂、合成树脂和合成橡胶等方面的研发能力大幅提升,为快出成果、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年间,投资5亿多元,建成重质油加工、清洁燃料、合成树脂、原油评价等4个重点实验室,建成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制备工艺、聚丙烯催化剂与工艺工程、聚乙烯催化剂与工艺工程、加氢催化剂与工艺工程、合成橡胶等5个试验基地,购置仪器设备上百台套,其中包括Davison循环提升管评价装置、CPS提升管老化装置、ACE-R评价装置等标志性设备38台套,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一五”之初,针对炼化科研装备规模小、陈旧等问题,集团公司决定在炼化科技的重点领域和急需领域迅速建设11个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其中有9个建在石化院,并要求盯住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水平,坚持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建设成国内最好的炼化科研平台,为提高炼化科技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这批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建成投用后,在科研开发和工业应用方面已发挥重要作用。重质油加工重点实验室和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制备工艺中试基地,技术水平整体国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领先,建设期间就创建了2项新的反应模式与理论,成功实现工业转化15个,包括分子筛新材料4个,重油转化、多产丙烯、汽油降硫、抗重金属等11个催化剂产品,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一等奖4项。
员工队伍:人心思进展现新和谐
思想上开展“五个强化”,实现“三个增强”,组织上“把科研骨干发展成党员,让党员都成为科研骨干”,领导作风上“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要求员工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呈现“千人一心谋发展,齐心协力搞研发”的喜人景象。
“十一五”期间,石化院切实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全院凝聚力空前增强,形成队伍稳定、人心思进、和谐向上的良好局面,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思想保障。
思想建设先行。“十一五”期间,石化院连续组织开展了“大局与责任”学习讨论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科学发展系列报告活动等,使全体员工牢固树立了全院一盘棋思想,全院呈现出“千人一心谋发展,齐心协力搞研发”的喜人景象。
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确保党组织在各项活动中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以争创“六个一”党支部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理论武装和教育引导;加大对研发及管理一线中优秀员工的培养发展力度,切实把科研骨干发展成党员,让党员都成为科研骨干。
筑牢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防线。建立完善惩防体系,制定工作计划,形成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关键岗位人员,以及外协、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等关键环节的重点管理监督,确保不发生问题;组织反腐倡廉专题学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教育,增强自觉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和法纪防线;领导班子和各级干部自觉从严要求,模范带头遵守各项规定,以自身模范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
不断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路子。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指导,不断探索建设既有中国石油传统、又有科研特色的企业文化。以科研成果和先进典型为主线,加强新闻宣传,扩大社会影响、树立整体形象、营造创新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青年员工快速健康成长。发挥工会共青团的桥梁作用,建立“送温暖基金”,把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到关爱员工的实事上。
“十二五”是实现更大发展的五年。石化院将继续坚持高起点,坚持高水平;以新体制增活力,以新机制强动力;实施“人才强院”、“开放合作”、“重点突破”三大战略,全面打造“三个中心”,到2015年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石油化工研究院,为2020年综合研发实力位居国内前列、2025年建成国际一流炼化研发机构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