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产业综述
危与机的科学审视
2010-05-04 15:58
 2009年,世界经济在寒潮中艰难求索复苏之路。中国经济度过了最为困难的一年。

  和全国经济一样,湖北经济画出一条鲜明的“V”形曲线。

  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8656.84亿元,同比增长12.5%,高出全国4.8个百分点,高于预期2.5个百分点。

  1月至11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85.6亿元,同比增长18.9%,高出全国3.6个百分点,高于预期近2个百分点;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1369.3亿元,同比增长11.9%,累计增速年内首次升到两位数;实际利用外资、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12.67%、60.7%。

  重要经济指标的向好,反映了湖北经济运行的较好状态,意味着湖北在危机中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航向。

  在“危”中寻机

  在漫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湖北不是孤岛。

  外贸出口骤降。今年一季度,全省出口21.2亿美元,同比下降14%。

  GDP增长速度一路下行。从2008年前三季度的14.2%,下滑到全年的13.4%,再下滑到今年元月的8%,经济运行进入谷底。

  面对严峻形势,湖北有两种选择、两种前途。一是消极应付,无所作为,与有关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二是辩证分析、全面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机遇,“危”中寻机、转“危”为机,从而在战胜危机中实现新的发展。

  审时度势,年初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一连提出三个“前所未有”:“我们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面临的机遇也前所未有,当前需要抓住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更是前所未有。”

  这是对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冷静分析,是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的科学判断,极大地提振了湖北扬帆奋进信心。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湖北当然不可能“独善其身”,但湖北经济内向型特征明显,经济外向度相对不高,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只有0.8%,加之改革开放30余年来所积累的物质基础、市场经验,使湖北经济具有一定的抗震性、抗跌性,在低谷中的起势可能比其他地方来得快。

  国家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型:由沿海优先发展向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转变,由外需导向为主向内需外需协调发展转变。

  湖北“九省通衢”,不仅是承接“两大产业转移”的理想区域,而且具有开发内需市场、扩大产业竞争力的独特优势。

  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基础雄厚,电力、汽车、钢铁、电子、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药品制造、建材等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37%,国有大中型企业多,这使国家宏观政策与湖北实际“对位度”高,多年打基础培育的后劲与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方向吻合。从这个意义上看,金融危机反而可以是湖北发挥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提档进位的难得机遇。

  在数十次调研中,省委书记罗清泉每到一处都要指导、提醒各地各部门负责人,要辩证认识危机,充分认识市情、州情、县情,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寻找发展的突破口。

  他指出:“今年年初,我省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企业用电大幅下降,一批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面临困难。要解决这些困难,最根本的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区域总体竞争力。”

  省长李鸿忠果断提出要利用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做到应急与谋远相结合,从而实现弯道超越。

  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说:“黄金有价,信心无价。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和决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就能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在战胜困难中赢得主动,在开拓进取中增创优势。”

  信心化为前行的澎湃动力。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湖北经济前行压力最大的一年,也是政府投资规模大、上马项目多的一年,是打破常规、突破常态、提档进位的一年。

  在应急中谋远

  非常时期,必须有非常之举。

  没有送上门的项目,只有争取到的项目。保增长,首要是抓投资、抓项目。

  去年4月,金融危机扩散效应尚未显现时,我省就未雨绸缪,遴选重大投资项目,建立项目库。咸宁核电、城际铁路、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一个项目“蓄水池”入库项目3.7万个,投资规模近12万亿元。

  “国十条”出台次日,我省第一批项目就报到了北京。前4批3800亿元中央新增投资中,我省累计争取154亿元,份额占5.55%,居全国第四位。

  与此同时,面对危机的蔓延、渗透,省委、省政府迅速出台《关于加大投资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决定统筹使用2009年至2010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资金,集中投入各级财政性资金1500亿元,拉动全省社会投资1万亿元,确保今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00亿元。今年1月至11月,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38.7%。

  但“应急”是打“强心针”。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调研生物产业发展时,省委书记罗清泉明确要求全省上下:“一方面应急,保增长;一方面谋远,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保持全省经济长时期内能够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制造基地,推动支柱产业不断向“千亿元产业”、两千亿元产业或更高目标迈进,使装备制造业成为推进创新、促进发展、带动增长的新生力量;

  调整优化企业结构。通过并购重组,培育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集团,打造一流的领军企业。加大“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力度,鼓励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

  着眼未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在巩固湖北电子信息、激光、冶金、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的同时,继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国家再批准武汉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没有撞到的机遇,只有抢到的机遇。在“应急”与“谋远”的结合中,湖北经受住了考验。

  在开放中承接

  面对金融危机,东部产业出口受阻和自身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日益加大,“挤出效应”进一步显现。具有广阔内陆腹地的中部,成为危机中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湖北优势明显。承东启西、接南连北,既可成为境外沿海产业的承接地,也可作为境外和沿海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桥头堡”或“中转站”;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强,同时又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既有发展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优势,又具有发展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推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日益成为吸引国内外资本的旗帜。

  关键是,用什么方法吸引“孔雀湖北飞”?

  东部地区当年经济起飞,走的是“散养工业”的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阵痛,才逐步演化到“块状经济”的发展上来。因此,湖北应该根据现代工业聚集的特点,走“圈养工业”的新路。

  3月20日,咸宁广东工业园奠基。省长李鸿忠率省直有关部门、国内外150多名客商参加奠基仪式。层次之高、规模之大,令人瞩目。这种个性化工业园招商模式,不仅降低了园区开发成本、公共服务成本,提高了聚集效益,而且产生了连锁效应:襄樊、宜昌、荆州、深圳、黄冈的深圳工业园,仙桃的东莞产业园次第开花。湖北提高了招商的对位度,东部资本找到了整体迁移的家园。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湖北“主动出击”。鄂港粤经贸洽谈会、鄂京经贸洽谈会、第四届中博会、第九届华创会……湖北以“等不起”、“慢不起”的紧迫感,精心搭建各种招商平台,同时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今年以来,我省参加境内外展会40多场,平均每月4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年,也是湖北参加境内外展会最多、招商引资富有成效的一年。

  中国的未来在中部,中部的未来在湖北。“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机遇只属于善于把握的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危机反而把湖北推进了新的发展轨道。

  回首即将过去的一年,我们为成绩欣慰。

  在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道路上,湖北不仅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而且走得比预期好,完成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已成定局。

  回首这一年,我们更应当保持清醒头脑。

  “行百里者半九十”。温家宝总理说,今年是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将是最复杂的一年。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全省经济运行中不容忽视的困难和复杂因素仍然存在。

  当前,湖北经济正处于转折爬坡的关键阶段,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牢固,支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互相交织。未来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使湖北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全省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项目 年初预期目标 实际完成情况 时间

  GDP增长 10% 12.5% 前三季度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4% 17.8% 1至11月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0%以上 38.7% 1至11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6% 18.9% 1至11月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 12% 12.67% 1至11月

  出口增长 12% -17.8% 1至11月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12% 11.9% 1至11月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7% 8.5% 1至11月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6% 9.7% 1至11月

  CPI增长 4% -0.6% 1至11月

  城镇净增就业 60万 62.76万 1至11月

  登记失业率 4.6%以内 4.22% 1至11月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4% 6% 1至10月

  • 举报
  • 同类气品资讯
  • 热门评论
    加载更多……
    00